蜘蛛旅行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行攻略

文章内容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_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

ysladmin 2024-07-04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_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1.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_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野三坡破产背后:5A景区最大的危机是商业模式而非政商关系

2.老景区旅游规划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改制?

3.怎么提升景区运营效率?

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_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

野三坡破产背后:5A景区最大的危机是商业模式而非政商关系

        文 / 朱益民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

        背景:2020年6月15日,野三坡旅投被法院裁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缺乏清偿能力而进行重整。5A级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包括百里峡景区、拒马河景区、龙门天关景区、白草畔森林游览区、鱼谷洞、 印象野三坡等。野三坡年接待游6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3亿元,,目前因为7亿元的金融负债、2亿多元的其他借款和应付工程款而破产重整,引发业内震动。

        业内关于野三坡的讨论非常激烈,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政府机制、 社会 公益责任支出等问题是导致破产的主要原因。然而,以近年来的 旅游 客单价来核算,600万人次的客流量能够带来的 旅游 消费是多少?而门票收入在其中的占比有多少?我们不应该再次反思以门票依赖为核心的景区盈利模式问题吗?

        一、收入结构问题才是导致经营困难的最大危机

        国内多数5A景区目前依然是国有机制,国有企业背负的 社会 责任和企业经营责任并存是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带来的运营成本较高也是常态。但是,600万人次以中短途客流350元左右的客单消费、中长途游客600元左右的客单消费计算,能够创造的 旅游 消费至少也是20~30亿元的 旅游 收入。但多数景区如同野三坡一样,基本上靠门票收入和 旅游 观光车为主要收入来源,加上少量的商铺租金,能够在 旅游 消费链上获取的收入仅仅是这其中不到10%的部分。很显然,这种景区收入结构的畸形才是导致5A景区步履维艰的最大危机,政府机制和公益责任不该背上最大的锅。

        从 旅游 产业链的消费结构上分析,景区拥有最大资产但也背负着重投资的最大财务成本,但景区作为 旅游 目的地带来的巨大客流量产生的消费,多数支出于住宿、餐饮、休闲 ** 、购物等文旅周边业态。作为 旅游 目的地的景区,以重投资产生的巨大客流和消费却往往因为自己的业态单一、收入结构单一而走入财务困境,从投资收益角度上说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租赁融资等金融机构最后变成了背锅侠。

        二、解决收入结构问题的根本路径是进行业态规划和提升

        解决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自然要增加收入的路径和方式,整体变革自身的商业模式。

        传媒报道,6月12日野三坡景区重新对外开放,并宣称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把即将实施的红色 旅游 项目、文化演艺项目等室内建设项目调整为空间开放建设项目,并谋划设计绿色 旅游 、研学 旅游 、 体育 旅游 、地质科普、森林氧吧等 旅游 产品线路,在35公里拒马河沿线建设五个绿色农业种植区。

        显然,野三坡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开始进行业态规划与提升。但看到这些举措,我们不得不担心这次的提升会不会又走入一个重投入轻结构的误区?真正的业态规划与提升其实多数是基于景区自身的资源、底蕴而来,野三坡这类5A景区多数在基础设施上并不弱,甚至在过去十年的高投入中基础设施已经超越了景区本身的需求。但在相对较弱的业态上,基于景区自然环境、文化底蕴、资源禀赋的业态设计往往其实并不需要非常重的投资,过重的投资如果不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往往会造成更大的财务压力。

        三、进行业态规划设计和提升的关键是分析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

        文旅产业具有在细分市场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典型特点,多数游客在选择 旅游 线路时只会选择在他们的 旅游 需求中最具特点和影响力的 旅游 目的地。因此,差异化特征和流量经济是文旅行业的两大关键点。业态规划、运营管理是提升商业模式的根本路径。

        对于野三坡或者其他5A景区来说,每个景区的主要客流在今天的 旅游 大数据下都是可以清晰画像的。主要客源是那里?主要客群的结构是什么?主要的消费结构是什么?年轻人、亲子、中老年客群、商务客群都有自己不同的 旅游 需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消费模式。只有将景区的资源禀赋和目标客群的 旅游 需求进行交叉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业态规划设计才是景区真正的突破口所在。

        但仅仅是突破还不够,差异化、独特性、领先性才能让游客真正愿意为你的业态掏腰包。早期的鬼屋和迷宫、前几年的玻璃栈道、宏大壮观的演艺、四处布点的薰衣草庄园等等这些业态一波波形成景区的投资热点,然而在投资的背后却往往看不到自身的特点,看不到差异化,同质化的产品在烟火般的辉煌过后带来的却是长期的门可罗雀、经营困难,这样的“业态提升”往往与景区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业态创新、产品研发是景区普遍的管理短板,而产品研发在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发展的关键要素。

        和君文旅团队提出了提升产品业态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推出了以"时间动线”和“消费动线”为主线、以景区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为源点的推动产业创新的业态规划。 这是基于我们对文旅行业多年的观察,更是基于我们在咨询实践中的经验总结。5A景区是 旅游 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5A景区的运营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将是越来越多的景区走入重复竞争、运维无力的困境,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文旅产业的未来。

老景区旅游规划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改制?

        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展会通常在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知名的成功展会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部分CPPCC成员联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就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来看,合肥会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XX年以来,展会数量每年增长4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18场);XX年展会69场,比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展览25场;在xx举办了66场各类展览,特别是XX国际艺术大会,标志着国际展览的突破,共有28万人参加。XX年全市举办展览7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32场),业务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XX,全市举办各类展览102个,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其中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美术博览会合肥展、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个全国性展览。XX年,我市举办展览122个,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45个,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63.9万平方米;安徽红三环体育馆举办了2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商60万人。

        会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会展运营水平逐步提高。截至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广告、装饰、物流等与展览相关业务的企业近200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规模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厅体系。会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适时搬运和期权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会展公司的发展,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艺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连续四年),“第二十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第38届全国新特殊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画博览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有40多个国际和国内大型展览。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轻易申办,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在我市连续四届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在XX年和XX年在合肥举办,特别是“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区域性会展城市之一。就区域性或地方性培育的会展旅游而言,已成功举办(或持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设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安徽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项目资金对接会;和 other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会;等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大指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XX分别超过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在XX,逆势而上,接待国内游客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游客14.8万人,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该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96%,进入了积累财富、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了旅游发展会议,确立了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现状;“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现状;目标,并把旅游业带入“1346 ”推广行动计划。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目前全市有星级酒店和星级接待标准酒店104家,五星级标准酒店10家,上市酒店3家。顾靖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酒店全国品牌前20名;现有旅行社145家,安徽省海外旅游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收入超过1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位列全国百强。

        3.旅游业和展览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XX年,合肥举办了122个以上的展会,有360万商家参展,占来合肥游客总数的37%以上,也就是说来合肥的游客三分之一是展会商家。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合肥旅游展的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的新面貌。但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外商。此外,旅游主题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展览的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拉动了经济,提升了合肥市的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在XX,展会拉动第三产业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26%。从间接效益来看,会展旅游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合肥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城市品牌推广等无形效益来看,会展旅游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对现代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在旅游产品硬件方面,合肥缺乏优质旅游资源。虽然我们的城市被称为“三国故里,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以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闻名,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缺乏自然景观,发展传统观光休闲旅游的条件不充分。合肥要想提升国家旅游城市的地位,还必须开发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助推器”。据专家估计,会展业的行业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场馆收入1元起,相关收入9元起,有利于服务业和通信业。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过去的良好基础上,合肥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XX年全市GDP 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合肥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合肥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至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已经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经过合肥,大大缩短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道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合肥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提升。通过大力推广基础设施“伟大的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合肥科技教育实力雄厚。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每千人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科技名城合肥,合肥可以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旅游景点30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点7处(包拯陵园、汇源、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双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战役旧址群、战役纪念公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近年来, 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积极开展“ 聚焦包公的故乡”媒体采访推广,组织旅游大篷车推广,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博览会、中国惠州美食节、合肥乡村旅游节、紫蓬山国际山地车赛等一系列节庆展览,塑造“包公故里,滨湖新城科教基地现状;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泰国韩国包机、上海太原专列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与合淞、潮、无缝对接,打造湖国家旅游区;以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为依托,打造铜黄河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地区,创造“两山一湖绿色之旅和合肥”“科教城鱼米之乡;鸟巢和杂草之旅。,成为安徽省十大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支持会展旅游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发布了《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出台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于XX “合肥会展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XX年5月,《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成为合肥会展管理的指导性文件。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会展发展的支持力度。XX年,市政府发布《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展服务保障。XX年,市政府调整了会展领导小组成员,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和丰富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和完善了会展办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关于加快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了《促进和鼓励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秩序。由于大部分展会都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所以以往的展会“Crash ”同一时间表的重复展览经常发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强协调和指导,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加强自律。目前,各专业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和单位,依托各自特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展览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展览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先进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合肥不在边上,也不在海边。它不以山水闻名,也缺乏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和Xi的兵马俑。此外,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业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历史文化遗址很多,但成熟的景点很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总体规模较小,多为历史遗产,其中包墓地属于搬迁类,李府属于重建类,其他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没有太大优势。

        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市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存在品牌效应低、品牌支持不足的问题,缺乏强大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小,竞争力不足以吸引游客来合肥。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投资不足,我市一度失去了打造芜湖方特那样强大的现代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业不可忽视的短板。

        会展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国内展会数量不足,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尚未形成。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国际展会太少,围绕合肥和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举办的区域性展会也很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目前,我市会展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有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会展企业。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实力弱。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有能力经营全国性、专业性展会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巨大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精通会展设计、会展组织和策划、了解国际惯例、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会展专业化、合作化格局尚未形成,会展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的发展体系并不顺利。1.会展办的协调工作:大型展会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多个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重,客观上要求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只是一个临时的协调机构,但是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多。会展办现有的设置极不适合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会展旅游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酒店、通讯及配套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发达城市相比,展馆、配套设施、配套能力等软硬件条件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国际、国内大型展览的需求。一是展厅面积不足。除了国际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为37000平方米,其他三个展厅的室内展览面积都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足,参与商户的高标准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以保证。展厅还处于单一运营状态。第三,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我市萝岗机场只开放了合肥—首尔、合肥—两架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国际航班稀缺是我国海外旅游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展会期间,道路交通不畅、公共交通能力不足、车辆停放困难等矛盾也很突出。

        3.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会展旅游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和未来会展旅游的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严峻的挑战。但合肥会展旅游总体前景看好,前景较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工作力量

        对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合肥市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职责,但都各司其职,未能充分整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的主导驱动力,没有完善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机构。要把会展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我们城市还缺少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我市在XX ldquo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现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力量,将市会展办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增强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编制上有约束,可以从相关部门调人,加人但不加。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和改造,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瓶颈”,以创造“中国著名的会展城市“打好场地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市会展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国内大型展会的很多资源都掌握在北京的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中。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争取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帮助协调联系,以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同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应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各县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速的准备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工业和科教优势打造合肥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国际国内的会议和论坛。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展览项目目录,结合我省和我市的产业优势,努力扩大展览类别和规模。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领先的会展品牌,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几个影响力大、效率高的重点市场,比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交易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和我市工业、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提升我市会展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在XX年和XX年,我市分别评为“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等待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要重点扶持和提升这些品牌展会的规模和档次,争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先品牌。

        4.培养和壮大市场主体,聚集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企业和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已经遇到“软件跛行”尴尬,但它的快速反应会“10100项目”(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被提上日程,目标是打造会展专业人才“储备银行”。至于会展企业,合肥的从业者大多是半路出家的。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薄弱,对国际展览的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努力引进一批全国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我市有基础的龙头会展企业,鼓励龙头会展企业多办展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规划,使我市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建议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会展经验和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管理人员,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订旅游总体规划

        “141 ”发展战略,适应现代滨湖城市建设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打造2020年合肥旅游业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对国家旅游规划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概念性旅游规划,选择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可以准确判断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摆脱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和周边地区激烈竞争“三花”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营销手段、市场突破等问题。

        6.建议成立合肥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4a景区、部分酒店、旅游车队、多家大型旅行社、旅游相关企业,组建合肥旅游集团,整合合肥旅游资源,把合肥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从宏观角度代表市政府进行管理,而市旅游集团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益超过10亿元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启动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资支持体系。

        7.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做好旅游产品开发

        实施“太阳能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地区,围绕国家鼓励和我们的需要,规划一两个超过20亿元的休闲**或主题公园项目,选派专人吸引外资,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8个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建设,重点推进紫蓬山森林公园、大榭都市农业公园、岱山湖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应加快工作;瑶岗渡河纪念馆要精心规划运营模式,更能体现旅游内涵;推进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国博览会举办一个聚会。江淮合昌”在“惠·丰丸·云;有特色的大型舞台表演,类似“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一类大型现场演出,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第一,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审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城市形成无缝对接;加快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互联互通,力争纳入华东旅游新线,加快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基地建设。二是促进与中南城市的合作。抓住合武高铁运营机遇,推进与武汉等中心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持“第十一届华南旅游城市合作年会;促进与10多个南方城市的旅游整合。第三,立足省域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聚焦省级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山和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丘陵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何超六大的旅游合作;实施淮河一体化战略,推进淮河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统一刘超和怀斯市电话区号,促进战略合作。

        9.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合肥新十景之一的漠河花园即将对外开放。目前该景区仍存在用电问题,建议尽快协调解决;

        2.建议优化外国教练进入合肥市的通行证手续;

        3.建议解决李鸿章故居停车难的问题;

        4.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我市部分高校向社会和游客开放。

;

怎么提升景区运营效率?

       新时代,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之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产业对于促进社会资源互补、融合和创新,形成综合产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在新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中,传统的旅游景区面临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

       旅游景区

       景区提质增效要在“怎么投资、怎么建设、怎么运营、怎么管理”四大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其中,改制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新时代,景区运营面临五大转变,景区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旅游行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管理从粗放型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旅游服务从简单化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旅游投资从财政经费向市场化转变。面临这五大变化,如果还是以前的政府“一把抓”管理模式,则很难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

       理顺景区的机制体制,利于景区优化经营。目前,市场上探索出来的景区三权分立体制可以借鉴和学习。

       “三权分立”的发展思路:

       1、景区所有权不变,仍然归国家所有。景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景区良性发展,促进景区及周边经济发展,实现综合效益。

       2、景区的管理权归旅游局或管委会所有,主要负责协调投资商、运营者、当地百姓、游客等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为景区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景区和谐健康发展。

       3、景区的运营权则采取市场化方法,从社会上聘请有景区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和营销资源的专业景区管理公司,来负责经营管理景区。

       景区运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存在着许多的挑战,但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如何有效地解决景区运营中的问题,提升景区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是一个需要探讨和思考的话题。

       景区运营中的瓶颈主要包括人流控制、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景区运营方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人流控制问题,可以通过智能排队等新技术来解决;对于安全问题,可以加强安全监测和智能报警系统的建立;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可以采用生态恢复、水资源缓存、相应工艺技术等措施来实现景区环境保护和安全。

       景区运营中的突破口则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实现。景区运营方可以通过在景区周围安装传感器,获取大规模的游客数据,分析游客消费和行为模式,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从而优化管理和服务。同时,景区运营方可以建立人工智能系统,加强对游客销售渠道和游客行为模式等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引导游客进入相应的区域,提升游客参观的效率和游客体验。

       建立多样化的游客接待细分系统,引进文创产品,提升游客信息保护体系,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等措施也是景区运营中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景区运营方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景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景区运营中的瓶颈和突破口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景区运营方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采取多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不断创新,以实现景区运营的全面提升,像景沣文旅他们就可以帮旅游行业全产业资源,提供项目规划,培训等一站式的旅游产业相关景区托管业务,解决很多行业痛点问题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